新华全媒+丨查包養經驗“追星”青年,记录中国空间站“成长”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12月4日,在北京昌平一处拍摄地,刘博包養網排名洋使用追踪拍摄设备,拍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当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顺利返回地球。

2022年,“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用自主研发的光学跟踪程序在地面成功拍摄到中国空间站清晰特写影像,用镜头记录包養網排名着中国空间站的“成长”。

出生于1990年的刘包養網博洋,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刘博洋高中加入学校“天文社”,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本科毕业后,他去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之后通过联合培养去西澳大学读博。目前,刘博洋正在参与北京大学“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

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喜欢用望远镜看月亮的男孩,到天体物理学博士,再到天文摄影师,刘博洋用多种方式探索着星空。对于未来,刘博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价值,也做好天包養文科普,把星辰大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包養平台推薦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這些範疇僱用覓包養價格需求走高——近期失業市場察看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包養題:這些範疇僱用需求走高——近期失業市場察看

新華社記短期包養包養網心得玉華噗嗤一包養網ppt聲笑了出來,既開心又如釋重負,還有一種終於掙脫命運束縛的輕快感,讓她想笑出聲來。者姜琳

以後正值“金三銀四”僱用季,失業市場有哪些變更?據威望部分及僱用機構最新數據,本年春節以來,僱用需求穩中有增,部門行業、企業及職位用人需求顯明增加,新技巧、新花費、新辦事帶來的失業機遇連續增添。

“從2月下旬至3月下旬,跟著企業停工復產,職位需求開釋,春招市場企業僱用範圍逐周下跌。”智聯僱用履行副總裁李強說。

據全國人力資本市場信息監測中間的年夜數據統計,春季僱用市場需求穩中有增,全國已累計舉行各類僱用運動超3.6萬場,發布職位2900萬多個。

2024年3月23日,云南省2024年自費師范生僱用會暨云南省2024屆師范類高校結業生雙向選擇洽商會在昆明舉辦。新華社記者 王靜頤 攝

分行業看,制造包養站長業還是吸納失業年包養夜戶,僱用需求占全國約三成半,此中紡織服裝、食物飲料、電子裝備、儀器儀包養網心得表等行業需求較多。辦事花費拉動失業效應加速浮現。生涯性辦事包養意思業僱用需求疾速增加,占比到達全國近三成。

“節后居家辦事訂單多但人手緊,商圈花費、文娛休閑等火爆出圈,家政、康養護理、批包養網推薦發、住宿餐飲、文明游玩、路況出行等行業僱用需求響應走高。此外,金融辦事、租賃辦事、信息技巧等行業需求也較多。”全國人力資包養網本市場信息監測中間擔任人表現。

包養站長

202包養網4年3月2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4年高校結業生春季僱用年夜會暨“職引將來”全國年夜中城市巡回僱用新疆站在烏魯木齊市舉行。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智聯僱用基于38個重點城市春節后一個月的僱用求職數據包養行情也顯示,辦事花費、高端制造、新動力是三年夜熱招範疇。包養故事此中,物流倉儲、游玩度假、飯店餐飲行業僱用職位數同比增速位列前三,分辨為包養28.3%、26.8%、9%;產包養留言板業主動化範疇僱用職位數同比增幅為5.9%。

從地域看,“杭州、武漢、成都、重慶等新一線城市包養網成為人才異地求職奔赴的窪地,對年青人的吸引力加年夜,很多‘00后’求職者把簡歷投向了這些城包養市。年夜先生返鄉失業趨向顯明,三四線城市人才粘性上升。”李強先容。

據全國人力資本市場信息監測中包養網間查詢拜訪剖析,台灣東邊省份還是吸納失業的主陣地,此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域僱用需求占全國僱用量五成擺佈。增量上,新疆、內蒙古等省份因承接國際財產轉移,河南、包養廣西、云南、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受“沐日經濟”帶動,僱用需求隨之增多。

2024年3月14日,杭州人才市場舉行杭州市平易近營企業專場僱用會。新華包養價格ptt社記者 韓傳號 攝包養金額

中小企業穩失業主力軍感化進一個步驟加強。99人以下小型企業僱用需包養網dcard求顯明增添,100至999人企業需求安穩包養俱樂部開釋,僱用占比均已到包養感情達所有的企業的四成擺佈。各類文創工坊、平易近宿餐吧、買手店層出不窮,“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培養,醫療診所正在鼓起,中小企業僱用需求進一個步驟開釋。

技巧人才需求漲、康養文旅職員缺,也是春招市場一年夜特色。

技巧技包養網比較巧職位包養網dcard需求擴大顯明,同普工的需求構造由“三七開”變為包養“五五開”。技巧技巧職位需求中,生孩子類超五成,電工、焊工、鈑金工等傳統工種,以及信息工包養故事程師、電氣工程師等新興工種需求多。辦事類超四成,護理員、育嬰師、客居參謀、美容師、安康徵詢師等需求多。

智聯僱用數據顯示,春節后一個月,包裝工僱用職位數同比增加129.7%,排名藍領需求首位;客貨運司機乘務、家政維護修繕、普工技工、配送理貨、機械裝備維護修繕等藍領職位僱用同比漲幅均位列前二十個人工作榜單。

不外,由于本年求職總人數持續增添,求職者面對的失業壓力包養站長仍然不減。“春招市場均勻每個職位收到28次簡歷送達,高于往年同期的23次。高端制造、新動力、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潛力被看好,求職競爭較其他範疇更為劇烈。”李強包養先容。

“可見你有多不聽話,七歲就知道惹媽媽生氣!”裴母一怔。 包養網車馬費

高原兒女闊步新時期——西躲百萬農奴束縛65周年成覓包養心得長成績綜述

原題目:高原兒女闊步新時期——西躲百萬農奴束縛65周年成長成績綜述

新華社拉薩3月27日電

新華社記者

3月東風,吹開新綠,雪域高原處處瀰漫著蓬勃的活力。

走進“西躲平易近主改造第一村”山南市克松社區,一幢幢美麗的躲式獨院映進視線,而這里已經是原西躲處所當局噶倫包養網站索康·旺欽格勒的莊園。現年82歲的洛桑卓瑪白叟已經是莊園里的“朗生”(西躲農奴的一種)包養站長。“農奴主把吃剩的骨頭扔給狗,為了能嘗一口葷氣,我不得和睦狗往搶。”她的童年充滿著無盡的暗中和苦楚。

一滴水里不雅滄海。洛桑卓瑪悲涼的經過的事況是寬大農奴被抽剝被搾取的縮影。

汗青上,西躲持久履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65年前的195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引導下,以廢止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為焦點的平易近主改造在西躲周全睜開,完成了西躲社會軌制的汗青性變遷,也開啟了社會提高、經濟成長、國民安泰且普享權力的汗青新紀元。

65年來,在黨中心的親熱關心下,在全國國民的忘我支援下,解脫磨難桎梏的西躲國民,投身扶植社會主義新西躲的汗青偉業,舉頭闊步新時期,正在發明西躲汗青最光輝的篇章。

“可以或許生涯在這么好的時期,我這平生沒有遺憾了。”洛桑卓瑪布滿皺紋的嘴角顯露悵然的淺笑。

享用同等與不受拘束——平易近主改造讓高原兒女真正享有各項人權

坐落在日喀則市江孜縣境內的帕拉莊園,是今朝西躲保留較完全的農奴主貴族莊園,也是近間隔不雅摩舊西甜心寶貝包養網躲貴族日常生涯的最佳場合。

走進這個占空中積5000多平方米的莊園,映進視線的是三層的樓房,從下到上分辨是牲口圈、農奴干活場合、莊園主生涯起居的居處。象牙筷子、銀質餐具、勞力士手表、獸皮年夜衣……展柜寄存的上百件莊園主的生涯用品,彰明顯這個莊園主人已經的位置和勢力。

在奴隸制簡直台灣包養網盡跡的20世紀中葉,世界上最年夜的農奴制卻還存留在青躲高原。

材料顯示,那時占生齒缺乏5%的“三年夜領主”(官家、貴族和寺院下層僧侶)簡直占有西躲所有的財富,而占生齒95%的農奴和奴隸卻掙扎在存亡線上。

本年82歲的拉巴倉決,來自江孜縣江熱鄉班覺倫布村。65年前,她曾是帕拉莊園的農奴,天天過著吃不飽、穿不熱的生涯,干活稍有懶包養女人惰就遭毒打,生病也得不到實時救治。

與拉巴倉決際遇雷同的農奴,在帕拉莊園還有3000多人。他們盼望解脫受抽剝受搾取的人生。“我們是領主家的生孩子東西,連高聲措辭的標準都沒有。苦日子看不到止境,天天想著天降菩薩解救我們。”拉巴倉決說。

1959年3月,西躲處所當局和下層革命團體動員武裝兵變,中國共產黨引導西躲各族國民掀起了洶湧澎湃的平易近主改造,給腐敗的農奴制敲響喪鐘,百萬農奴取得束縛。

長江學者、西躲年夜學傳授次旦扎西表現,平易近主改造最包養條件最基礎的提高是人的成長提高,西躲國民真正享有了各項人權包養網和基礎不受拘束。

傳播至今的一張可貴照片,定格了那時的汗青剎時:熊熊猛火燒失落契約和債據,翻身農奴手舞足蹈,慶賀翻身包養感情束縛。

“被農奴包養甜心網。主看成‘會措辭的牛馬’的我們,從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山南市扎囊縣哲木社區現年80歲的達瓦至今清楚記得平易近主改造時代的風云歲月。

跟著平易近主改造在鄉村、牧區、寺廟、城鎮等陸續睜開,侵略農奴保存、婚嫁、活動、棲身、休息、人格莊嚴、接收教導等權力的軌制桎梏被砸碎。

從此,一個由國民包養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西躲,矗立世界屋脊。

投身扶植與成長——高原兒女譜寫絢麗奮斗詩篇包養一個月價錢

東風輕拂,雅礱河谷迎來了春耕季。一年夜早,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哈魯崗村的村平易近便繁忙在田間地頭。舊日的“乞丐村”舊貌換新顏,辛苦勞作的身影成為一道靚麗的景致線。

1959年西躲平易近主改造之前,哈魯崗村只要24戶,平易近主改造中,當局把四周的20多戶包養網比較乞丐和無家可回職員安頓在這里,“乞丐村”之名由此而來。

村平易近多吉歐珠的父輩曾沿街乞討至頗章鄉,平易近主改造后便在哈魯崗村假寓上去。“一根朽木做拐,一個破夏布口袋裝糧,衣冠楚楚地沿街乞討,這是舊西躲時代乞丐潦倒窮酸的抽像。包養網父親告知我,他們這些乞丐生涯很是慘,能吃上一口糌粑就很知足了。”多吉歐珠說。

西躲平易近主改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多吉歐珠一家。他家分得了屋子和地步,還有良多牛羊,家人也穿上了能遮體的衣服。

現在,多吉歐珠一家人已經棲身的土坯房已釀成躲式二層小樓。在多吉包養網歐珠的家里,墻壁上張貼的一排排獎狀非分特別惹人注視。

多吉歐珠興奮地先容起孫女阿珍的一項項聲譽,“阿珍進修很是盡力,進修成就很好,未來她必定能考上名牌年夜學。”

教導包養感情之變,是西躲之變的主要表現。第七次全國生齒普查數據顯示,西躲每10萬人中擁有年夜學文明水平的生齒達11019人,新增休息力人均受教導年限進步至13.1年;現有各級各類黌舍3409所,在校先生9包養網站4.4萬人。

身體肥胖、皮膚漆黑的門巴族小包養網伙次旺江措,2018年年夜學結業后就回抵家鄉西躲林芝市墨脫縣。“回抵家鄉后,我開過養雞場和花生油加包養甜心網工場。”他說,看抵家鄉的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頭在墨脫縣德興鄉德興村創辦了一家以石鍋雞為特點的餐館,僅在一年內支出就達十幾萬元。

西躲墨脫縣,被喜馬拉雅山三面圍繞,山高林密,路途險峻,物質運輸已經只能靠人背馬馱。“只要生生世世生涯在墨脫的人們,才了解對路的盼望有多么激烈。”本為了救命之恩?這樣的理由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年40歲的白瑪曲珍對故鄉墨脫的路有著奇特的情結。

白瑪曲珍扳著手指頭算著11年前往北京的艱巨過程:“從村到縣,到市,再到北京,一路步行、乘car 、再坐飛機,3000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6天!”

拼版照片:左圖是墨脫縣雅魯躲布江上的藤橋(20世紀80年月材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顧綬康 攝);右圖是2020包養網單次年11月5日拍攝的派墨公路米林段公路。新華社發

2013年10月31日,“高原孤島”墨脫完成第一條公路全線通車。十余年來,通往墨脫的途徑連續改革進級,墨脫群眾與外界的交但有句話說,國易改,性難改。於是她繼續服侍,仔細觀察,直到小姐對李家和張家下達指示和處理,她才確定小姐真的變了。通越來越便捷。“路通了,人多了,財產旺盛了。墨脫此刻可是熱點游玩打卡地了。”白瑪曲珍驕傲地說。

墨脫之變,折射出西躲社會的周全甜心寶貝包養網成長提高。

2019年末,西躲累計完成62.8萬建檔立卡貧苦生齒脫貧,74個貧苦縣(區)所有的摘帽,汗青性打消盡對貧苦。2023年,西躲人均地域生孩子總值衝破6萬元,城鄉居平易近人均可安排支出分辨衝破5萬元和2萬元,重要經濟目標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現在,西躲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2.32萬公里,“回復號”列車馳騁高原,國際國際航路達154條;西躲電網乾淨動力總體占比超90%,行政村通電率到達100%。2023年,西躲轉移農牧平易近失業64.7萬人,完成勞務支出65.6億元;基礎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固在96%……

發明加倍幸福美妙的生涯——高原兒女闊步新時期平坦大路

在日喀包養價格ptt則市桑珠孜區江洛康薩社區,回族商人馬尕東和他的躲族老婆扎西央宗的服裝店里,進出的顧客不竭增多。能說一口流暢躲語的馬尕東,1988年從甘肅離開日喀則,1991年與扎西央宗構成家庭并育有兩個孩子。

該社區現有547戶1547人,經商者浩繁,是一個躲、漢、回、蒙古等13個平包養易近族聚居的“大師庭”。近年來,跟著服裝生意越做越好,馬尕東還對周邊縣區的部門農牧平易近展開服裝制造技巧培訓,帶動他們進修技巧、增收致富。“此刻日常從事加工服裝的職員,做得好的一年能賺10萬元擺佈。”

平易近族連合是西躲各族國民的性命線。像愛惜本身的眼睛一樣愛惜平易近族連合,已成為西躲各族國民的共鳴。“只需連合奮斗,就能發明幸福美妙的生涯。”江洛康薩社區黨支部書記次旦央吉說。

3月的林芝,是桃花怒放的季候。

連綿百里跨越300萬株的桃花次序遞次開放,成為林芝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本和成長生態游玩的一張亮麗手刺,更成為林芝市實行村落復興計謀的包養意思主要抓手。

“‘桃花經濟’讓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成為網紅打卡點,也讓蒼生的‘荷包子’越來越鼓。”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說。

俯瞰桃花掩映的嘎拉村(無人機照片,2023年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姜帆 攝

西躲最年夜的價值在生態、最年夜的義務在生態、最年夜的潛力也在生態。西躲自治區生態周遭的狀況廳黨組書記李桑說:“維護好西躲生態周遭的狀況,利在千秋、澤被全國。我們將周全實行青躲高原生態維護法,深化生態文昭示范創立,持續迷信展開年夜範圍領土綠化舉動和城市天井綠化舉動,實在守護好這一方凈土。”

進進新時期,以習包養網心得近平同道為焦點的黨中心保持以國民為包養中間的成長思那人拒絕收禮物後,為了防止這人狡猾,她讓人去調查那傢伙。惟,站在完成中華平易近族巨大回復的計謀高度,著眼于西躲同全國一道完成周全小康和古代化,高度器重西躲成長,親熱關心西躲國民,西躲步進成長最好、變更最年夜、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汗青時代。

——從2019年到2023年,全區生孩子總值持續包養甜心網5年完成百包養億級增加,增速持續多年位包養金額居全國前列;鄉村居平易近人均可安排支出比年堅持兩位數增加,近5年增速全國第一。

——西躲生齒由平易近主改造時的122.8萬增加到2023年的364萬,人均預期壽命由平易近主改造時的35.5歲進步到現在的包養網評價72.19歲。

——西躲現有中國汗青文明名城3座,汗青文包養行情明名鎮5個,汗青文明名村4個;已掛號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類文物維護單元2373處;國度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6項。

——2023年,西躲邊疆鄉、村硬化路靈通率分辨到達97%和87%,建制村用電籠包養罩率、幼兒園籠罩率分辨到達96%和96.5%。

全國除了他的母親,沒有人知道他有多沮喪,有多後悔。早知道救人可以省去這種麻煩,他一開始就不會插手自己的事情。他真的人年夜代表、西躲年夜學傳授拉瓊說:“這些汗青性成績獲得的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親熱關心、黨中心的剛強引導、全國國民的鼎力支撐、西躲各族干部群眾的踔厲發奮,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期。”

對汗青最好的留念,是發明新的汗青。65年來,西躲國民與全國國民一道迎來從站起來、富起離開強起來的巨大奔騰。站在新的汗青出發點上,西躲各族兒女正舉頭闊步在新時期的平坦大路上,為周全扶植社會主義古代化新西躲勇毅篤行。(記者邊巴次仁、白明山、王澤昊、陳尚才、李鍵、楊帆)

包養甜心網

一所边陲中学的教育变迁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查包養心得息门户

2021年11月,西盟一中学生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后合影。

2018年,在西盟一中组织的一次校园活动中,这些学生赢了拔河比赛。

西盟一中举办的一次女子篮球赛。

作为生活在云南省阿佤山区西盟县的“直过民族”,佤族人千百年来因高山深谷的阻隔,曾长期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教育更是一张白纸。而西盟一中的成立,为佤山教育的发展架起了一座桥。

从建校初的两名教师、13名学生,到目前拥有150多名教师和1800余名在校生;从仅招收初中生,到发展成全县唯一一所拥有普通高中教育的完全中学;从2007年40.86%的高考上线率,到如今高考上线率100%……这所边陲中学助力更多“直过民族”学子走出大山的同时,也在用发展讲述着我国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提质升级”的故事。

8月初,云南省第二批本科及预科开始录取。查到录取结果的那一瞬间,19岁的佤族姑娘娜花悬了1个多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佤语)专业。

3年前,当娜花第一次踏入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西盟一中”)沁源希望高中班时,她对班主任王春林说,自己想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她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今年,西盟一中共有28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一本上线4人、二本上线23人,其余全部考上专科,这是西盟一中第四年高考上线率达到100%。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阿佤山区的西盟县,有漫长的边境线与缅甸接壤。因为高山深谷的阻隔,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佤族人一直保持着结绳记事、刻木计数、用树叶鸡毛当“信件”的原始生活状态,教育更是一张白纸。

1956年,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我国的“直过民族”之一。

1959年9月,西盟一中的成立,为佤山教育的长久发展架起了一座桥。从建校初的两名教师、13名学生,到目前拥有150多名教师和1800余名在校生;从仅招收初中生,到发展成全县唯一一所拥有普通高中教育的完全中学(既有初中学段又有高中学段的学校——记者注);从2007年40.86%的高考上线率,到如今高考上线率100%……这所边陲中学助力更多“直过民族”学子走出大山的同时,也在用发展讲述着我国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提质升级”的故事。

9月初开学,娜花将第一次走出西盟,和正在云南农业大学上学的二姐娜很一起去昆明读书。对此,她心里既忐忑又充满期待。

渐入人心的读书意识

王春林是2000年来西盟一中工作的。那一年,正赶上西盟县城从山上的勐卡镇搬迁到山下的勐梭镇,当时,西盟一中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优先搬到了新学校。

工作第一年,王春林的班里有38名学生,这也是当年西盟一中高一年级的总人数。作为一名外来教师,除了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她还要处理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情况,比如,学生的突然辍学。

“第一次去乡下找学生的时候还挺感兴趣的。”王春林说,当时一名担任班长的男生被家长叫回家了,她和同事就一起去了莫窝乡莫窝村看看情况。“去之后发现,他家里确实挺困难。那个男生哭着想来读书,家长死活不同意,觉得把这么好的一个劳动力关在学校,不用就很吃亏。”

这样的情况,何开武在2003年到西盟一中工作之前经常遇到。此前他曾在西盟县大马散村的一所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学校当过代课教师。

2000年,为了促进民族教育发展,云南省开始对边境沿线的乡、村学校学生实施“三免费”(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免文具费)政策。即便如此,很多村民也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

何开武每天上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去学生家里挨个叫学生来上学,“如果不叫他们,三分之二的学生就去山上放牛了。”

他也曾询问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书”,他们的回答让何开武至今印象深刻:“去读书我们家的牛谁来放?你们老师工作有人给你们发工资,我让小孩去读书又没人给我发工资。”

而在西盟县的新厂镇阿莫村,由于附近的一个锡矿厂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了不少外来人才,村里的佤族人比县里其他地方的人更早接触到这些人才,所以他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在当时已经开始转变。

1989年出生的叶金,父母是锡矿厂的工人。正因为看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工作中展现出的优势,他们从小就支持叶金读书,并且希望她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开阔视野。

那时正巧赶上锡矿厂职工子女可以去县城读书的政策,叶金大概从5岁半开始,就和厂里的其他40多名孩子一起去县城读书。

她记得每次上学前,母亲都会给她扎个马尾辫,而这个马尾辫至少要“支撑”她一周的学习、生活。“那时候大家年纪都很小,根本无法照顾自己。如果在县城看到一堆蓬头垢面的小孩,基本上就是我们了”。

相较于叶金有来自父母的支持,1995年出生的拉祜族男孩扎安一直都知道,如果不想像父母一样一辈子务农,读书就是自己的出路。

“小时候,村里人普遍不重视读书,爸妈一直觉得上学是一件浪费时间、浪费钱的事情。”扎安说,自己还有两个哥哥,父母希望他们兄弟3人尽早去地里帮他们干农活。

受到老师的鼓励,扎安小学三年级时考上了西盟县民族小学。他想去县城读书,可这无疑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他就哭着跟父母说,只要把他送到学校,给一点生活费就行。

为了多省点钱,放假时,扎安经常选择走路回家。从学校到自己家所在的翁嘎科镇龙坎村英不龙拉祜组有60多公里的山路,他早上五六点起床,边走边跑包養行情,也要到晚上五六点才能到家。

“以前寨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读书,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榜样。”2016年,从西盟一中毕业后,扎安考上了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他和另外一个表哥成为寨子里最早出去读大学的人。

贫困不再是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西盟县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曾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属于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3年底,全县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34个、贫困户9011户2956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64%。

2005年起,云南省开始把“三免费”调整为“两免一补”(免学费、免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进一步减轻了贫困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

娜花家所在的岳宋乡曼亨村曾是西盟县的重点贫困村,一家5口靠采茶为生。娜花的父母虽然不反对3个女儿读书,但因为家庭收入不多,也只打算让她们读到初中毕业。

娜花的大姐只读到初中毕业,到二姐娜很毕业那年,父母同样表示让她别再读了。娜很说:“我听了,但没听进去。当时就觉得自己不能不读书。”

西盟一中开学那天,娜很瞒着父包養網比較母,偷偷收拾行李去学校报到,因为学费没有着落,她一路上都十分忐忑,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行再收拾东西回家。

好在班主任丁毅及时了解到她的困难。“他当时跟我说可以晚一点交学费,后来我才知道是他先帮忙垫了学费。”提起这件事,娜很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社会目光开始聚焦西盟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帮扶政策。

西盟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春季,西盟县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97人,发放助学金347250元;建档立卡免学杂费补助249人,发放助学金136950元;地方政府资助249人,发放资助金311250元。

包養網排名到娜花读高包養網中时,恰巧赶上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西盟一中设立的“沁源希望高中班”第一年招生,不仅能免去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每月还会发放一笔生活补贴,娜花顺利入学。

随着娜很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成为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娜花也在心里默默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像姐姐一样去读大学。她说:“家人不支持,姐姐都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

当了班主任之后,王春林粗略计算过,来自国家的补助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基本能够覆盖班里贫困学生日常消费的1/2到3/4。“以前确实有学生因贫困辍学,但现在贫困已经不再是阻碍他们上学的主要因素了”。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自我

大山里的西盟县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还有很多学生直到高中毕业都没离开过县城。但也正是这条路,让很多外面的老师带着知识来到西盟一中。

刚来的时候,何开武像很多老师一样,经常把自己看到的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以后考一个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只是他没想到,有些学生的反应却是“那是汉族做的事,跟我们没关系”。

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何开武也会用他们身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求学经历来激励他们。他说:“当时很多学生缺乏读书的目标,学习没有主动性,树立一个榜样能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

跟叶金一起到县城读书的40多名学生中,只有3个人坚持读到了高中。上高中前,叶金只知道大学生是很厉害的角色,直到在西盟一中遇到了自己的班主任,“她也是本地的佤族人,在读书过程中吃了很多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她的故事对我鼓励很大。”

那时候,叶金虽然从老师那里听说过无数个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但在她的心里,外面的世界依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当时恰逢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上海市黄浦区对口支援西盟县,不仅帮西盟一中建起了新教学楼,还为其配备了全校唯一一台多媒体设备。

正是这台多媒体设备,彻底改变了叶金。“因为数量有限,很多老师都要提前预约才能使用。”叶金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讲完课后带他们看了一部名叫《尼斯湖水怪》的电影。这部电影带来的鲜活世界,让她惊奇,“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未解之谜”,并且让她产生了一定要出去看看的想法。

后来,叶金如愿考上玉溪师范学院。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回到母校西盟一中任教。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叶金时常觉得从学生身上能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他们敦厚、老实,学习是苦熬出来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每当这个时候,叶金总会跟学生讲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同时会组织班里成绩较好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希望学生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大学的学习经历,更让她看到了“直过民族”的学生与外面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比如辩论赛,我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也更加全面。”

角色转变后,叶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讲课时,如果有可以用来辩论的内容,她也会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有的学生可能会支支吾吾,我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打破界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王春林的班里,每周的班会都是学生分享的机会。他们有时会读一篇文章,有时是分享通过互联网查的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专业的相关资料……通过锻炼,王春林发现,以前这些喜欢一块儿回答问题,或者用点头、摇头来问答问题的学生,已经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方方地表达了。

如今,随着西盟一中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教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该校副校长何开武表示,以前学校有很多老教师是专科生,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本科生,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来支教并留下来的研究生。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通过一次次家访,西盟一中的教师见证着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新气象。

以前教师家访,进村的路都是土路,学生家里住的多是茅草房、石棉瓦房,卫生条件差,有些贫困家庭家里只有一口锅和一个煮饭的三脚架。如今,不仅进村的道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面,村民搬进了砖混结构的平房,开始用上电视机、冰箱等家电,而且他们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也大为改善。抽烟的人越来越少,每家每户基本都有自来水,并逐渐改掉了喝生水的习惯……

2018年,西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作为“挂包帮”队伍的一员,叶金在去村里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管理配合度提高了。比如,快开学时,家长会主动监督学生调整作息;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家长虽然看不懂,但会及时督促学生完成……

由于外出打工的家长较多,现在西盟一中的学生里有很多都留守在家。不过,班主任叶金经常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询问近期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出去务工后,教育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很多人因为没有知识,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所以回来之后也会叫孩子努力学习。”

“现在基本不存在要老师去找学生来读书的情况了。”王春林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家长开始尝试花钱为孩子购买网课,他们变得更愿意为教育投资。

随着交通、信息、经济状况的改善,王春林还发现,近几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西盟县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普洱、曲靖、玉溪、昆明等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上学,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去外面读书。

除此之外,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改变。前几年,西盟一中来过两批来自德国的支教教师。何开武观察到,学生们对这些老师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很多人虽然英语口语能力不好,但还是愿意去展示自己,主动交流。他说:“那两年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还是挺大的。”

从说普通话带有浓重口音,到现在去市里参赛获奖;从腼腆、不善言辞,到开朗、愿意主动交流……王春林说:“20多年的教学生涯,很高兴见证了这些孩子从任何内容都需要老师教,到逐渐意识到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可能老师知道的还没我多,这种自信越来越明显。”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提起高中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王春林总会谈到自己教过的第一届学生。虽然3年后大部分人专科都没考上,但回村以后,他们依然是当地学历较高的。因为受过教育,他们相较于其他村民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敢于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成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成为带动更多村民脱贫的致富带头人。

扎安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从去昆明读书的第一年春节放假回家开始,他每年都会跟表哥一起在寨子里组织一场春节晚会,邀请村里正在读书的孩子和有才艺的成年人参与表演。

扎安表示,寨子里的人大多比较内向,通过举办晚会,希望他们能了解更多外界新鲜的信息,也看到读书给个人带来的改变,逐渐带动起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为了办好这场晚会,他们几乎要从放假第一天忙到晚会表演结束。扎安说:“大人主要表演民族传统曲目;通过视频教小孩子外面流行的舞蹈、歌曲,为他们将来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打下基础。”

节目开始那天,几乎全寨子的人都会去球场看表演。

看到扎安的变化,扎安父母对于读书的态度也逐渐包養網转变。后来,他还在父母的支持下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考入普洱学院学农学专业。村民在这样的影响带动下,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之后寨子里又走出了五六名大学生。

去年毕业后,扎安决定回乡创业:“每次回来都觉得家乡发展得很慢,仔细想想,觉得家乡需要更多年轻人把它建设得更好。”他把目光放在了独具云南特色的野生蜂蜜上。

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扎安家附近的山上,有大量大挂蜂、树酸蜂、土酸蜂等野生蜜蜂。村民平时除了种植橡胶、甘蔗,还会去山上采野生蜂蜜来增收,却时常为蜂蜜的销路犯愁。

看到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后,扎安也想试一试,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广出去。经过策划与学习,去年11月,他和表哥一起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安四野”,并在简介中写道:我是一个云南普洱农村的拉祜族小伙子,想给大家看我们去大山里采蜜的生活。

他的镜头里,记录着从山里背着蜂箱回家的老人、不同蜂蜜的状态,更多的是展现村民采蜜的过程……“我目前主要在帮村民代销,因为账号粉丝量有限,目前销量还不太理想。”他说。

虽然现阶段还有很多困难,但扎安说自己想要建设家乡的理想不会变。(王喆 刘世昕)(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产业兴农,“金米粒”促增收致富查包養app_中国网

原标题:产业兴农,“金米粒”促增收致富

【一线讲述】

这个春包養網节,我一直在为新一年的谷子种植而奔忙。平整土地、拉来肥料,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好准备。

我的家乡花寨乡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干旱缺水,制约着这里的农业发展。然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让这里成了小米的黄金产区。

小米,是谷子脱壳之后的产物。种植谷子用水少、施肥少、投工投劳少,谷草又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牧草,种植谷物还能带动养殖业发展,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谷子全身是宝,可往前数十年,谷子包養網心得产量不高,种植谷子的农户不多。拿我们花寨乡来说,家家户户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大麦。我想,如果把谷子产量提上去,就能给大家伙儿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008年,我成立了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张掖市农科院、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从河北、山西等地引进85个谷子品种,在当地试验试种后筛选出3个品种,并根据谷种特性生产出“金花寨”谷子专用肥。当年,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800斤以上。

对此,有村民质疑:“我种了一辈子庄稼,只听过亩产300斤谷子,怎么可能产800斤?”为了把谷子品种推广开来,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投影仪、一块幕布,开着货车挨家挨户地讲种植谷子的收益和科学种植的技术。就这样,终于有老包養網百姓愿意跟着我种谷子了。

2009年,我和农户签订了包产每亩地800元的合同,并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和施肥配方。随着谷子亩产量增加、收购价格提高,种植谷子比种植小麦、大麦每亩地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户跟着种起谷子。

自己富还不算富,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才是真正的富。合作社带动张掖市四县一区的农户在当地旱作农业区种植谷子,“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带富模式逐步拓宽,谷子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金米粒”,成千上万农民受益。

为了维护好“金花寨”小米的品牌形象,我们还引进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先进的种植管理理念,在小米生产、加工、运输的全流程严格执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的全程监控和可追溯包養網。前几年,合作社投资建设金花寨有机生态园,新建10条杂粮生产线和食用油研发中心,并研发小米白酒……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让我们产业兴农的信心更足了。未来,我们将力争建成10万亩小杂粮种植加工基地,打造“小米+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好有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包養網心得,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宋喜群、王冰雅、苏雁、邱玥、王建宏、张锐 本报通讯员 陈海)

新华全媒+丨“追星”青年,记录中国空间站“成长”_查覓包養價格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12月4日,在北京昌平一处拍摄地,刘博洋使用追踪拍摄设备,拍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当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顺利返回地球。

2022年,“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用自主研发的光学跟踪程序在地面成功拍摄到中国空间站清晰特写影像,用镜头记录着中国空间站的“成长”。

出生于1990年的刘博洋,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刘博洋高中加入学校“天文社包養”,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本科毕业后,包養行情他去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之后通过联合培养去西澳大学读博。目前,刘博洋正在参与包養網北京大学“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

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喜欢用望远镜看月亮的男孩,到天体物理学博士,再到天文摄影师,刘博洋用多种包養方式探索着星空。对于未来,刘博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包養網比較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价值,也做好天文科普,把星辰大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做好“土特查覓包養價格产”文章,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人民时评)_中国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分析乡村全面振兴里的发展新机遇,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凝心聚力。

——编者

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

回到家乡,与三五好友相约一起寻找“小时候的味道”;走亲访友,带上土特产作为伴手礼;假期返程之际,父母在行李箱里塞满家乡特产……人们在土特产中感受家的味道,也在其中品味浓浓乡愁。

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包養網消费市场。贵州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地平均海拔2200米,全年日照数达1800小时以上,有着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数长包養網、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种出的苹果着色深、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大力推广下,威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值12亿元,苹果产业成为带动16.8万人实现增收的甜蜜事业。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威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土特产是个重要抓手。

一方水土一方味。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

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正因此,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从宁夏中宁枸杞,到辽宁丹东草莓,从河北迁西板栗,到江苏盱眙小龙虾,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包養網比較众多案例启示我们,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在产业发展上深耕“差异化”“特色化”,就能塑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前段时间,黑龙江与广西的一场文旅互动,让黑龙江蔓越莓“出圈”,也让更多“隐藏款”特产走进大众视野。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安徽鹅肝……一个个“隐藏款”特产,令许多当地网友感慨,特产“藏得太深”,自己作为本地人也鲜有所闻。这既说明各地物产丰富,也提示我们,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擦亮农产品品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各具特点的村落建包養網心得筑、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等,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打好特色牌,完全可以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从而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包養找准路子,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将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复信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查包養網站比較表团学生_中国网

新华包養社北京2月24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龙年元宵节复信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并回赠新春贺卡,向他们和全校师生致以节日祝福,欢迎包養更多美国青少年来中国交流学习。

习近平表示,你们来信的汉字写得很漂亮,手绘的中国龙、长城和熊猫很形象!得知你们到访了好几个城市,看大熊猫,品中国美食,体验中华文化,感到“超级开心”,我非常高兴。听说你们结识了许多中国小伙伴,并且邀请他们回访你们的家乡,你们之间结下的友谊令人感动。

习近平指出,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1985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热情友好的美国人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相信通过这次交流访问,你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也会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欢迎你们再来中国,也欢迎更多美国青少年朋友来华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中国青少年交心交友、互学互鉴,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携手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复信中说,今天是中国龙年的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人共祝美好生活的重要时刻,我向你们和学校全体师生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包養流学习。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萨拉·兰蒂近期致包養信习主席,包養表示希望马斯卡廷中学也参与这一计划。在习主席关心下,1月24日至30日,作为该项目第一批来华的美国中学生,马斯卡廷中学20多名学生到北京、河北和上海等地进行了交流访问。代表团抵京时,给习主席带来了写有中文“习爷爷,我们来了”字样的校旗等礼物。访问结束后,代表团学生致信习主席,讲述访华之行的喜悦心情,对邀请他们来华交流访问表示感谢。


鄱阳湖畔,春来种下丰查包養行情产粮_中国网

春耕备耕时节,鄱阳湖畔处处涌动着万物复苏的生机。
  记者走进江西鄱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化育秧车间,只见工人们包養網正忙着搬运水稻种子。一些经过浸泡后发出嫩芽的种子几天前被放入秧盘,正长出一株株新绿。
  “我们工厂育秧车间的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天能培育4万多盘秧苗。这些种子可不一般,都是经过‘激烈PK’后的优质品种!”该公司董事长熊模昌将一把种子托在掌心,脸上的神情带着自豪包養。2022年,他从上海回到家乡承包农田从事水稻种植。
  “要种出好粮,种子是关键。为了找到良种,我包養几乎是百里挑一。”说起选种,熊模昌打开了话匣子,他从多地的种子公司和科研院所选取了上百个水稻品种,专门辟出一大块试验田,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测产,最终挑选出几个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准备今年大面积种植。
  农谚有云:“苗好一半谷。”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户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来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亩均效益。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江西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优质稻品种已占全省水稻审定品种数量的75%以上,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根基。
  粮食安全不仅要实现高产,而且要追求质量。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户采取生态种养,“九分田种稻,一分田养蛙”,这种种植模式既可以提升农产品质包養網比較量,又能够增加土地产出。
  记者驱车来到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肖淇村的一处稻蛙产业园,只见村民们正在田里搭建围网、铺设水管。
  “稻谷不施肥、不打农药,黑斑蛙吃害虫,粪便可以做天然有机肥,从而实现生态循环种养。”肖淇村党总支部书记熊汗议介绍说,这里种出来的蛙稻米每斤卖到12元,深受消费者青睐,加上黑斑蛙的收成,一年算下来,每亩田的利润可观,绿色种养,一田多收,为稳粮增收提供了新路径。
  端稳粮食饭碗的信心,还源于藏粮于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来到联圩镇前洲村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正在田间穿梭,有条不紊地平整土地、修建沟渠。
  位于鄱阳湖包養網畔的联圩镇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9.4万亩。
  “种好粮多产粮,今年我们更有信心了!”联圩镇党委书记章元良说,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原先零散的“小田”变成连块成片的“大田”,灌排条件得到改善,更加适宜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亩均能增产粮食100斤以上。
  在前洲村的一块田里,记者见到“95后”种粮农户涂鑫城,今年已经是他投身农业的第六个年头,尽管每天在田里风吹日晒,他却乐在其中。涂鑫城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的耕作条件好,能够降低种植成本,今年他在往年的基础上,又多承包了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
  “这些年种田收成怎么样?”记者问。“还行,还行!”涂鑫城微微一笑。
  身边几位种粮农户随之哈哈大笑,纷纷说道:“他肯吃苦,田管得好,地里打粮多,这些年腰包也鼓了。如今他种的是高标准农田,用的是优质品种,今年又有望是一个丰产年!”
  笑声在田间回荡。不远处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舞动,绽放出春天的希望。
    (记者李兴文 范帆)
     新华社南昌3月17日电

多国雪雕艺术家冰城秀技去九宮格共享_中国网

私密空間

1月見證7日,家教場地选手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进行雪雕创作。

1對1教學第26届中国·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正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雪雕艺术家在寒风中精雕细琢,比拼创意和技巧。

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聚會 舞蹈場地